沙湾旧梦·石河子老街往事,1950年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的历史足迹

石河子 更新于:2025-05-30 06:43
  • 热情的白云PW
    曾经的飞地——石河子老街(2)

    1950年,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响应号召,所辖76、77、78团和师直辎重营分别进驻沙湾县小拐、皇渠、石河子、乌拉乌苏、松盛工及安集海开荒生产。当年,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先后两次来石河子踏勘,决定在石河子老街东南方向的荒原上建设一座新城,作为二十二兵团机关驻地,并在石河子老街征用公私房屋设立临时指挥部,启动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1953年,兵团石管处大楼和兵团招待所建成,兵团指挥系统才从石河子老街迁到新的办公场所。同年,这一带垦荒的部队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八师,简称农八师。因此,将老街誉为孕育石河子新城和新疆军垦事业的发祥地言不为过。

    农八师这个新邻居确定要在沙湾这片地方住下来了。整个五十年代,伴随石河子新城的建设和大量人口的涌入,一步之遥的石河子老街也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商品物资集散地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显现。兵团军人服务合作社门市部,绥来县邮政代办所,沙湾县石河子粮油门市部,粮食国库,沙湾县石河子区供销社,五星铁工生产合作社及石河子老街综合厂等工商企业相继在这里落户,生产生活服务店铺林立如笋。石河子老街俨然成为石玛沙区域铁、木、革、缝纫、化工等产品和肉奶的生产流通基地。工商业的繁荣也促使当地行政管理和其他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弹丸之地的石河子老街风头盖过沙湾县治所在地——三道河子。

    石河子新城建设伊始,沙湾人秉承着好客的传统,带着对具有军队属性的新邻居的崇敬和热爱,敞开博大的胸怀迎接他们,干部群众本着“兵团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精神全力支持兵团建设。

    为了满足农八师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开办工厂,沙湾把大片土地让给了农八师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兵团事业。1955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仅石河子这个区域,就从石河子乡调整给机耕农场(今石河子总场)6068亩土地。且不说1956年以后陆续出让给石河子用于八一糖厂、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发电厂和造纸厂等14个工厂建设的土地和耕地。

    1961年4月,为了石河子的发展需要,沙湾县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将与石河子毗邻的星火公社(1958年沙湾县石河子区改为星火公社)所属二宫、四宫、六宫和曙光4个大队1219户、5617人,112275亩耕地,12万头牲畜移交给兵团石河子管理处。剩下的头浮、乌兰乌苏两个大队成立沙湾县头浮农场。将原来设在石河子老街的县及星火公社的17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归属沙湾县及头浮农场。沙湾县重新在此设置新的管理机构,名为沙湾县驻石河子老街办事处,行使对老街的管辖权。作为不与沙湾县本土毗连的石河子老街飞地就此产生,石河子老街好似悬于沙湾县外的一片孤岛。

    随后的几年,农八师方面还采取为沙湾县施建新房的方式兑换老街老房,先后在三道河子建成5000平米县人委办公室和职工食堂,在乌兰乌苏建成一座粮站、一座卫生院,以兑换沙湾在老街的部分单位办公用房、住宅、粮站和卫生院。

    这一时期,经过双方协商,采取划拨、征购、置换、转让等方式顺利开展土地调整工作,逐步缩小农八师在建设之初与沙湾县形成土地犬牙交错的地域格局。当然,土地调整工作不是单向的。我清楚的记得,我到地方上工作后回到兵团父母家曾经与一个老军垦邻居攀谈,1950年代他们所在的部队在柳毛湾片开荒,在撤离时将大片开垦成熟的土地让给了地方。

    但是作为土地的主要输出方,大量的矛盾和群众工作是由沙湾地方政府来化解和说服的,纠纷也有发生,但总体来说沙湾县及干部群众以大局为重,不厌其烦地为建设石河子腾挪转让,友好合作是双方官方和民间交流交往的主基调。1959年双方合办石场水泥厂(后来的南山水泥厂)和煤矿(南山煤矿),见证了兵地双方的友谊。

    1966-1976年期间,石河子老街办事处工作瘫痪,沙湾县委在石河子老街组建联合党支部,党支部兼管老街的工作。经济建设不是此时的重心,双方相安无事地共处了十余年。

    (未完待续)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