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户滩镇,石河子市农八师一四七团核心地,与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隔河相望的数十里风光

石河子 更新于:2025-07-14 09:45
  • 用户吕宝强
    十户滩镇作为石河子市农八师一四七团的所在地,与北边八公里处的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隔河相望,数十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兵地融合故事从未停歇。从最初的阡陌相连到如今的深度交融,两地早已打破行政边界,在人才、技术、文化等方方面面织就了一张紧密相连的纽带。人才交流是融合的核心动力,多年来,一四七团的农业技术员常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六户地镇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当地农户调试滴灌设备、防治病虫害,而六户地镇的种粮能手也会带着自家培育的耐旱种子走进兵团连队,分享在沙质土壤里摸索出的种植经验;两地还常态化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兵团的干部把连队精细化管理经验带到乡镇,地方的干部则将基层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融入团场管理,彼此取长补短,让治理效能在双向奔赴中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互通更是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兵团在精准灌溉、良种培育、规模化种植上的先进经验,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播到六户地镇的每一块农田——曾经靠天吃饭的旱地,如今架起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棉花亩产从过去的三百公斤跃升至四百多公斤;过去地方农户不敢尝试的果蔬大棚,在兵团技术员的指导下,试种出的反季节蔬菜远销乌鲁木齐,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而六户地镇在节水抗旱、特色养殖上的探索,也为兵团连队提供了有益借鉴,让两地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并肩前行。文化的互动则让兵地情谊愈发深厚,春节时,兵团的文艺小分队会带着快板、小品走进六户地镇的文化大院,与村民一起写春联、包饺子;麦收时节,六户地镇的秦腔剧团会到团场连队慰问演出,高亢的唱腔与兵团战士的劳动号子在田野间交织。更珍贵的是精神的传承,一四七团从屯垦戍边初期的地窝子到如今的现代化团场,几代兵团人用双手在戈壁滩上种出绿洲的艰苦创业精神,早已随着日复一日的交往渗透到六户地镇的发展血脉中——当地干部群众说,看到兵团人“白手起家、敢闯敢干”的劲头,就觉得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如今,站在十户滩镇的地头向北眺望,六户地镇的连片棉田与兵团的条田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兵哪是地;镇上的集市里,兵团的瓜果与地方的粮油摆在一起,讨价还价的乡音里满是熟稔。这种跨越兵地的融合,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递或经验分享,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相连,是共同扎根这片土地、携手奔向更好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新时代兵地团结、共促发展的鲜活注脚。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