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82
霍启刚石河子之行:弥补遗憾的背后,是对军垦精神与新疆棉的深深关注
霍启刚在新疆的视察工作已经逐渐接近尾声,今天一大早,他们又从伊犁回到了乌鲁木齐,今天一天的主要视察点都在石河子市,其实说到石河子,去年他就原本是来看新疆棉产业,但很遗憾没来到,这次跟随视察团来一趟也是弥补了去年的遗憾。
到石河子的第一站,他们去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解了兵团历史和革命精神。曾经我对新疆兵团的历史了解并不多,这次在参观时,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和馆内的陈列,让我对兵团精神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使命就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我们今天在馆内可以看到以前的军垦战士在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这些展品都展现出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石河子这地方,不是普通的城市。你打开地图看,它坐落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几十年前还是一片没人烟的戈壁滩,是兵团人用坎土曼挖、用筐子挑,硬生生把黄沙地改成了能种庄稼的良田。
霍启刚走进博物馆的时候,特意在一件打了十几块补丁的军大衣前停了很久,讲解员说这是当年一位老军垦穿了十年的衣服,冬天裹着它守水渠,夏天铺在地上当垫子,布料都磨得发亮,补丁摞着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是最实在的“创业证”。
他还伸手摸了摸展柜里的一把木柄坎土曼,木头把儿被磨得光滑温润,能看出被无数双手握过的痕迹。讲解员说,1955年,兵团战士每人每天要垦荒一亩多地,这把坎土曼一天能挖坏三把刃,战士们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自己磨,第二天接着干。
霍启刚问起当年的生活条件,讲解员说,刚开始没房子住,大家就挖地窝子,地下挖个坑,上面盖点茅草,夏天漏雨,冬天结冰,可没人喊苦,因为心里想着“要把边疆守住,要让这里长出粮食”。
从博物馆出来,他们直接去了石河子的棉田。四月的石河子,棉苗刚冒出土,绿油油的一片铺在田野里,远处的播种机正在匀速前进,车轮碾过土地的痕迹整齐划一。
霍启刚蹲在田埂上,跟棉农李大叔聊了起来,李大叔是兵团第三代,家里的地从爷爷那辈的几亩,到现在扩大到两百多亩,全用上了滴灌技术,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控制浇水施肥。“以前种棉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去年一亩地能收四百多公斤籽棉,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还多。”李大叔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天的气温、湿度,还有棉苗的生长情况。
霍启刚听得认真,还问起了棉花的销路。李大叔说,他们的棉花都卖给当地的纺织厂,一部分做成棉纱,一部分做成家纺,还有的出口到国外。“你别看这棉苗小,等秋天收下来,弹成棉絮,盖在被子里暖和得很,比羽绒被还贴身。”旁边的农技员补充说,石河子现在的棉花机械化率超过90%,从播种到采摘,大部分活儿都靠机器,既省人力又提效率,去年全市棉花总产量突破60万吨,带动了两万多农户增收。
其实霍启刚去年想来石河子看棉产业,不只是因为新疆棉名气大,更因为这里的棉花里藏着兵团人的韧劲。当年军垦战士开荒种棉,是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守住边疆的“粮袋子”“棉罐子”;现在棉农们种棉用新技术,是为了把日子过更好,让新疆棉的口碑传得更远。这一茬又一茬的坚持,跟博物馆里那些老农具、旧衣物里的精神,其实是连着的。
他在棉田边站了很久,风吹过绿油油的棉苗,掀起一层层波浪。临走的时候,他跟李大叔说:“下次有机会,我想秋天再来,看看雪白的棉花堆成山的样子。”李大叔笑着答应:“欢迎来!到时候让你尝尝我们自己种的棉花籽榨的油,香得很!”
霍启刚的石河子之行,补的不只是去年的遗憾,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深度触摸。从博物馆里的旧物到田埂上的新苗,从当年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产业兴旺,兵团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长在土地里、融在人们骨子里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戈壁变成绿洲,让棉花变成“金朵”,也让新疆的每一步发展都走得扎实又有力。
信息来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公开资料、石河子棉产业发展相关报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