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怎样形容“天大”的浪漫?
相恋近10年
从河南到天津
再到新疆石河子
这对天大夫妻携手跨越山海
与所爱之人同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今天小天就来和大家分享
这一充满爱与情怀的故事
陈沛,天津大学理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于2019年进入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学习。天津大学毕业生“求是奖”金奖获得者。2024年9月,入职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为化学工程与工艺系青年教师。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授权中国专利一项,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青年博士)项目。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队长)。
张倩倩,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于2019年进入天津大学化工过程强化课题组学习。在新能源电极材料领域工作两年,预计于2025年3月入职石河子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篇。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天津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
相知相恋,同往远方
2015年,陈沛和张倩倩成为河南大学的本科学生。身为同班同学和河南老乡,缘分让二人逐渐靠近,在相处过程中,不断发现彼此身上的契合之处,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陈沛坦言,其实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在学习上有所懈怠,幸运的是遇到了张倩倩,不断激励他精进学业。二人常常一起学习、组队参加项目和竞赛,最终以优异成绩,双双保研至天津大学。在采访过程中,陈沛不时表达对张倩倩的感谢,张倩倩也不吝对陈沛的赞美,说他的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十分突出,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人。
来到天大后,二人有感于这里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加延续了对科研的热情。老师和实验室同门的关心和帮助,同样让他们在天大收获颇多。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在二人身上打下烙印,这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们脚踏实地,也让他们走向更远的远方。
心向西部,无悔抉择
在萌生去西部的想法前,陈沛首先是想成为一名教师。他一直喜欢将知识和技巧分享给他人,促进他人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从小到大的求学中遇到了许多良师,不仅传授给他知识,更向他传递了做人的道理,更加坚定了他成为人民教师的决心。而奔赴西部,陈沛则是自发响应国家号召,他讲道,从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他可以感受到祖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西部地区的建设,个人在西部其实也有许多发展机遇。虽然西部相较内地还是稍稍落后,但个人在此可以得到很好的历练和提升。在2023年看到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推出的,被人民日报点赞的徐永胜博士的故事,并从张倩倩口中听闻其导师张金利教授支援西部的事迹,陈沛更加笃定了前往西部的想法。
毕业后,陈沛和张倩倩自驾3000余公里,来到新疆石河子大学。陈沛成为石河子大学的青年教师,而张倩倩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同样通过了石河子大学的招聘,将于今年入职。
在新疆,陈沛和张倩倩并未感到孤独,因为身边不仅有怀有同样志向的爱人,还有许多天大的师兄师姐,在工作和生活上热情地为他们分享经验、提供帮助。这样家一般的温暖,让他们再一次感慨:去西部,是无悔的选择。
扎根西部,热爱为伴
真正来到新疆后,陈沛和张倩倩发现,其实西部与之前的想象不尽相同。比起繁华的都市,这里虽然相对人烟稀少,但交通畅通,没有人流量过大的“挤压感”,基础设施也建设得较为完善。
二人尤其对当地的美景美食赞不绝口,前往阿勒泰一睹秀丽的自然风光,品尝羊肉串、烤馕等富有特色的美味,都加深了他们对此地的热爱。石河子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一座新城,有许多内地的同胞前去支援,陈沛和张倩倩说,去市场买菜时,还经常能听到熟悉的乡音,这种亲切的感觉,让他们觉得离家并没有那么遥远。
石河子的生活节奏不像大城市那样快,更加富有生活气息。陈沛和张倩倩感受到,在这里可以更好地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以自身所学解决国家所需,如何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二人都致力于能源方面的研究,立志为国家“碳中和”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坚信,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选择此地、扎根此地,我们祖国西部的前景定是一片光明。
对于还未毕业的学弟学妹们
陈沛和张倩倩鼓励他们
一是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专长
二是多与老师们交流
三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是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
尤其身为青年
更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丰富的活动中磨砺实践能力
肩负起祖国的希望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
在广阔天地间
书写平凡又不凡的故事
原标题:《“天大”的浪漫是什么样子?》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