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羊院士”足迹 铸就时代精神丰碑——石河子作家协会赴143团紫泥泉种羊场开展刘守仁院士题材剧本采风活动
天山脚下,紫泥泉畔,一位苏州学子用60多年时光,答了一道关于轻与重、苦与甘、个人与国家、付出与收获的选择题。
10月28日,石河子作家协会组织创作团队陆宏宇、柴敏敏实地走访深入八师143团紫泥泉种羊场,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绵羊育种专家刘守仁的感人事迹,开展电影剧本《天山“羊院士”》专题采访采风活动。创作团队通过走访刘守仁院士的家属、同事、学生及曾与他并肩奋斗的老牧工、老技术人员,深度挖掘其扎根边疆、献身绵羊育种事业的动人故事,为塑造鲜活立体的“人民科学家”形象汲取源头活水。

紫泥泉种羊场是刘守仁院士奋斗半生的“主战场”。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细毛羊育种的多项世界性难题,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用毕生心血践行了“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兵团精神。创作团队一行深入种羊场旧址、实验室及牧区,通过面对面访谈、实地观摩和史料查阅,从不同视角还原刘守仁院士的科研足迹与生活点滴。
“他总是一身旧工装,蹲在羊圈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为观测羊群习性,他连续数月睡在草料房”“即使病重时,他仍惦记着羊群的遗传数据”……采访中,刘守仁生前的同事、徒弟们含泪追忆,一个个质朴的细节勾勒出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形象。家属则分享了其背后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与柔情。老牧工后代动情说道:“刘院士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做一个对土地、对人民有用的人。”

兵团文史专家指出,刘守仁院士的奋斗历程是兵团科技工作者与各族职工共同开拓边疆的缩影。他将论文写在天山草原,把成果留在牧民家中,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坚守,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内核。
石河子作家协会负责人表示,此次采风是剧本创作的关键一环。团队将立足真实历史,通过艺术提炼,展现刘守仁院士从青年学子到“羊院士”的成长历程,突出其“把一生献给祖国绵羊育种事业”的坚定信仰,力求以细腻笔触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高度,打造一部凝聚兵团魂、科学魂的精品力作。

据悉,电影剧本《天山“羊院士”》已申报2026年度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该剧将通过光影艺术,向当代观众传递刘守仁院士“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崇高境界,激励新一代兵团人传承精神火炬,在天山南北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新闻链接:刘守仁(1934-2023),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细毛羊之父”。他扎根新疆兵团六十余载,培育出多个细毛羊新品种,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图文:申 杰
编辑:林桂花
责编:张仕权
举报 
 